胡秋萍 官方网站

+收藏:http://qiuping.orgcc.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艺术资讯 正文内容
王羲之与《初月帖》
2010-10-25    浏览(953)    作者:胡秋萍    来源:胡秋萍 官方网站

王羲之与《初月帖》

 

胡秋萍

王羲之的今草诞生完成了章草到今草的过渡,标志着中国草书艺术从此走向成熟。草书艺术的视觉美、动态美因王羲之的草书存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崭新高度,提供了草书艺术广阔的自由表现空间,以致到后来才有可能产生唐代的张旭、怀素草书艺术的高峰。

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东晋士大夫阶层,第一次以书法的形式表达了人的存在价值和人的精神和物质自然情态,书法甚至成为了当时贵族身份的象征。笔者在研究中发现,草书艺术由汉简——章草——今草——狂草的每一次突破性进步和发展,虽然与当时的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有关,同时也与具体的笔法变异、行笔速度、空间结构的重新整合有关,尤其是唐代的张颠、狂素在行笔的时间上和空间结构上都达到令人高山仰止的艺术高度。

那么,为什么王羲之能够完成由章草到今草的过渡?为什么人们的观念由汉代到魏晋会发生如此重大变化?为什么书法艺术的风格会从汉代的恢宏博大转变为魏晋的清朗俊逸?所有的文化和艺术无不反映时代,任何艺术风格都是创作主体与时代风尚、地域、人文环境的一种精神的转化和折射。

从汉代到魏晋是一个政局剧烈动荡的时期,权力的争夺与瓜分,政权重心的迁移,地域环境文化的改变,导致思想文化和人的心理发生变化,从而使得行草书艺术风格和技法发生新的变化。书法艺术作为精神的产物,它无法脱离当时的社会、宗教、文化背景和时代审美,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随当时政权南迁的士族大都是魏晋以来的玄学世家。琅邪王氏、颍川庾氏、高平郗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江夏李氏等都是东晋政权势力集中的家族同时也是书法世家。随着社会一次次地动荡,士族文人对于政治也一次次地失望,从内心深处渐渐与政治疏离,精神无处安放,最终找到了老庄和佛教。老庄讲究虚无和清静无为,佛教讲究空无。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与北朝的崇儒正好相反。“世尚老庄,莫肯用心儒训”(《晋书,成帝纪》)崇尚“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以老庄与佛教的结合体“玄学”来表达对以儒学为代表的皇权的反叛,甚至如果拘守旧礼教还会受到嘲笑。他们向往山水的清新和旷朗无尘,寄情于文学和艺术遗世独立的精神世界。因此艺术审美理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影响了书法艺术的审美趋向,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由汉代的恢宏博大转变为清朗俊逸的艺术风格。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新型文化士族阶层,借助老庄玄学的思想理念,追求自由放浪天然心性的表达,书法成了士族文人与儒学皇权抗礼的方式。同时也使得书法由实用书写和文人书写到王羲之成了文人话语权的确立,从此,书法成了文人士大夫个人修为方式和文化人的表征。

魏晋风骨和魏晋时代的精神自由疏放、超迈清逸,历来为文人骚客向往。王羲之的骨骾性格和崇尚老庄玄学的思想使得他敢于蔑视皇权或者采取一种消极的对皇权反抗。他几次辞官回家,寄情于山水之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胜”、“不知老之将至”,醉心于“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唐李嗣真语)的人生境界。这样的思想和心性的追求,必然导致他独特艺术风格的追求,最终化章草古朴峻峭为今草的清健俊逸书法艺术风格。王羲之创作的行草不仅确立了今草艺术,改变了章草具体的书写法则,同时,它的更大价值还在于第一次以书法文化样式表达了文人的存在价值,把书法艺术推向了揭示生命文化的高度。王羲之创立的今草在笔法、笔势以及字形的情态上有别于章草,“俱变古形”。从此,使得王羲之的书法引领当时书风,成了东晋中期书风的标志。朝野士人纷纷效法,即使庚翼的自家弟子也“皆学逸少书”。

在笔法上,章草用圆转裹笔,“捺”多翻挑。今草则用内擫笔法,入笔直下简洁明快,直线条较多。笔势上,章草偏圆、敦厚、峻峭,以横式为主导,字内笔画呼应。今草“纵引”扩张,笔速更加快捷,笔画简直明了,字体随形而大小疏密。字形的情态上,章草,敦厚,劲遒,古朴,字与字不连,字内相连。今草绵密,典雅,天然。变“横斜”为“竖式”,剔除结构笔法上的隶意,字本身点画顾盼,字与字态势相连,形成字群结构,欹侧相生,从而形成今草相对章草的“古质今妍”的不同风格。当然,“字群结构”在王羲之的行草书中只是产生迹象,而到了王献之才比较明朗突出的表现。王羲之之所以被后世尊崇为草圣,在于他对今草的确立,而今草的确立,在于他崇尚自然和人本的老庄思想,追求个性自由独立精神的性情。因此他敢对前人笔法、字法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及合理的整合。因此,笔者认为王羲之给予我们的启示更多的应是他敢于突破旧礼教和古法的胆识和艺术的原创力,没有这种“俱变古形”的胆识和不断磨砺的成功,王羲之不可能成为数千年来一直为后人尊奉的书圣,也无法想象草书艺术所给我们带来的视觉美创造的无限空间。

王羲之的今草书大多是他成名之后书写的,然而在他早期部分今草中还带有变体初期的今草样式,即有的笔法字形还带有章草痕迹,如《远宦帖》、《寒切帖》等。结构基本均匀,字与字之间空白也比较均等,虽然剔除了章草笔法上的某些隶意,将结构的“横式”改为直笔“纵引”,但笔法里仍含孕着古意、古法种种而又充满制新的妙道。其制新妙道俱在笔锋的动作简化与率性的表现中。王羲之今草书法的典型法帖如《初月帖》、《行穰帖》、《侍中帖》、《游目帖》,刻本《十七帖》,还有行草相兼的《二谢帖》、《得示帖》、《平安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序》等。

在众多帖中笔者尤喜《初月帖》。首先,《初月帖》是王羲之今草书法的典型样式,已有连绵气象和多处小字群结构。有的字即使线条没有连带,但点画之间的气息还是若断还连。如“办遣”和“至此”两组字。“办”与“遣”、“至”与“此”之间虽然线条断开,但笔意和气息仍然相连,展现了草书笔断意连的气韵美,用彻底的“纵引”打破原来单字内连的静态美,变为字与字相连的动态美。其他如“初月”、“之报”、“遣此书停行无人”字与字之间的连绵,线条的清朗俊逸的气息不再似早期今草的《豹奴帖》和《远宦帖》还有章草痕迹,字形偏扁,纵式和平直线条不多,字字独立,不相连接。它们不再有雁尾的捺了,多为反捺。如《远宦帖》的“大”字在回锋时的引带与下一字在笔势上表示呼应。如“远”的捺,“小”的点,“数”的捺等。但从整体的笔法和风格来看这两个帖还不足以代表王羲之清朗俊逸的名士风格。而《初月帖》则是这种风格的代表。该帖笔势流畅、清爽、俊逸。“如谢家弟子,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袁昂《古今书评》),这种风气就是孙过庭所谓的“神采为上”。这是一种迥异于索靖、卫瓘章草古厚劲健的“神采”。“玄虚淡泊”、“从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清新的、疏朗的、挺拔的、秀润的精、气、神。《初月帖》在笔法上,方圆并用,字势俯仰有仪,欹正相生。其用笔的动作明显感到行笔速度的迅疾。作为草书来说,行笔动作的准确和速度快慢对于草书“流而畅”的气韵至关重要。对于技法功夫好造型能力强的书家来说,速度的变化多样有时候能给你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奇特效果。《初月帖》在空间结构、疏密、虚实、黑白处理上,有别于章草相对厚重均匀,平实古朴的风格,在视觉有了一些新的开合关系,在笔速上超越了章草均匀舒缓的节奏,这种速度的改变必然造成笔势的连绵映带呼应,从而沉声了“流而畅”的视觉效果,增强了草书艺术的视觉感染力。

笔者认为,行笔速度在草书创作的训练方面也应属于基本功的一方面,没有一定的行笔节奏和速度,就无法达到气韵贯通的艺术效果,更无法表达“神采为上”的境界。然而,速度提升的前提,必须是对用笔起、行、使转、提按、顿挫、止等基本动作更加准确娴熟,这样你的速度提升才会有意义,否则,只有速度没有精确娴熟的笔法,速度就会成为一堆没有美感毫无意义的线条垃圾。

《初月帖》为尺牍作品。而尺牍多是生活中的信函便条,匆匆而就。在结构的营造上,也许那个时候的书法家还没有刻意营造的自觉性。该帖字形多为随体而书,自成大小,不假修饰,从此帖可以看出王羲之在笔法上的精熟近乎绝伦的自然天成。其颇具魅力的流美线条,遒劲的笔法,令后学摹拜。该帖结构多以字形本身的疏密大小错落顺势利导,加之变横为竖的引拉,在黑白虚实的分布上,多了一份自然天成的造型美,不以章草那样均匀,从而形成不均匀的形式美。我想所谓的“新妍”,不仅是在笔法上的去掉雁尾,更多是在造型上有别以古法字形的视觉审美,这是一种很大的进步。例如“初月”两字略拉长,“十二日山”以本字形结构本身笔画的多少造型,“阴羲”两个字沉底且字形紧密。第二行“之报,近欲遣”,“报”字与“近”字中间稍有留白,于左右连绵紧密流动字势中稍留空息,仿佛是字与字之间的一种呼吸。接下来“遣此书停”紧连下来,而第三行的“人不办”三字之间都有空白停顿,第四行“主此且得去”五字,由于左右行之间的字排列比较连绵,这五个字之间几乎都有空间停顿。这种布局仿佛是刻意安排,但笔者坚信一定是王羲之在书写这条便函时“无欲于佳乃佳”的自然天成。由于王羲之在书写技法上的精熟,他在书写时会很自然生发出一种提按动作的或停顿或连绵的节奏,快速行笔中自然产生虚实对应疏密相间的视觉效果。笔者认为书写动作的节奏速度不仅是一个草书家应该努力训练的基本功之一。同时也是在笔法和结构都达到一定娴熟高度时自然流露生成的一种潜在的天赋。

《初月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通篇字的竖钩都是一些浅浅的斜式,如“月”“方”“报”“办”“羲”“劣”等字的钩都没有圭角,显得比较圆润自然流畅。另外,《初月帖》在使转上还多用裹锋和圆转,因此显得比较典雅、含蓄。这些都是草书在书写速度提升之后带来的笔法上的变化。王羲之的草书包括王献之的草书,在一定速度的书写时不能仅用要手指转动还必须借用腕力。当然小的行楷可用手指,而草书则必须手腕离开书案,手指、腕力齐用,而作大字草书甚至还要用上臂力,否则,有伤精、气、神。

古有“晋人尚韵”之说。董其昌《画旨》说:“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学得之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随手写出,为山水传神矣。”韵在本质上是我们内心修炼达到的一种脱俗境界,随手写出,自然而然流露在线条中的审美,所以我们学习书法的同时要加强自我内在修养,提升精神的纯粹与高度,才会有望获得韵的精神。否则,即便学得字形也是徒有皮毛。王羲之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他精美绝伦的技法,更是他“增损古法,裁成新体”(张怀瑾《书断》)的创造精神。我们要在学习王羲之草书的基础上,开拓他提供给我们在视觉形式美的表象空间,“用笔千古不易,结体因时而变”,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妍”。

  

2009年7月13日于听花堂

标签:今草
分享:
发表给力评论,说两句!  共有 0 条评论